教育中最艱難的功課:理解兒童
做一道單項選擇題,你認為以下哪一項對人的影響最大?
(1)遺傳基因,
(2)原生家庭,
(3)社會影響(所處階層社群)
(4)個人經(jīng)歷(包括所受到的教育)
文丨徐莉
01
在不同的群體中做過這個調(diào)查,四個選項都有支持者。不止大眾,每個選項都有很多的專業(yè)研究者為之付出畢生的心智氣力著書立說,告訴我們它們的影響力。
先說第二個選項:原生家庭。這幾年隨著心理學的大眾化,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大家都不陌生了,我們努力去做好父母,實際上就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比較好的原生家庭。
至于第三個選項:社會影響,意即人所處的階層、社群,哲學家富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一個生活在高尚社區(qū)的孩子,成為一個好人的可能性,遠遠大于在賣淫、嫖娼、殺人、吸毒的社區(qū)里長大的孩子,我們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一個整天為溫飽而苦苦掙扎的父母,所考慮的絕對不是素質教育、學習負擔和出國留學。
第四個選項:個人經(jīng)驗的拓展,有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則沒有。我們之所以重視教育,是覺得教育對于人的影響非常深遠,我們要努力去做一個好老師,努力給孩子找一個好老師,或者努力地去辦一所好的學校。
但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專業(yè)研究者認為,對人影響最大的是選項一:遺傳因素,而這恰恰是這四項當中父母、教師最無能為力的。我們可以努力地做好父母,孟母三遷,為孩子擇校擇師,教師可以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但是我們目前的技術并不支持去改變一個孩子的遺傳基因。
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比較好讀的書,《影響心理學的40項研究》。里面提到一個實驗: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有兩位科學家開始一項長期研究。在全球范圍內(nèi),選取了56對同卵雙生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因為各種原因被不同的家庭收養(yǎng)。這意味著這兩個孩子除了遺傳基因一樣,他們的養(yǎng)父母、兄弟姐妹——原生家庭,所接觸的鄰居、鄰居小伙伴——所生活的社區(qū)社群,就讀的學校,遇到的老師、同學,工作以后從事的工作,遇到的老板、同事——個人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研究發(fā)現(xiàn),兩個孩子早期差別非常大,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兩個孩子之間的差異卻越來越小。其中有一項指標讓我很震驚,那就是宗教信仰,非常精神性形而上的。
這項研究的結果公布之后,在教育學和心理學界都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一方面是針對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另一個方面是覺得這個結論不符合世俗經(jīng)驗。
如果遺傳基因對人的影響這么大,那么我們何必再去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更為公平公正的社會,何必費勁去做一個好的教育,何必努力做一個好父母和好教師呢?最后連兩位研究者也站出來強調(diào),他們的目的并不是否定家庭、社群和教育之于人的作用。
我說兩層意思:第一,遺傳因素的影響力不應被我們所忽略。第二,正是因為教育、家庭、社群之于人的影響有限,又如此復雜和不確定,所以才顯得尤其寶貴,值得我們付出更多的心智氣力去理解,去改善。教育、家庭、社群和遺傳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化學性的引發(fā)變化,關鍵在于必不可少和恰當,不是誰占的比例最大,就是決定性的,其他因素可以忽略不計。
基于此,在我看來教育中不論對于父母還是教師,最艱難的功課不是提高自己教養(yǎng)的知識和技術,而是努力地去完成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那就是理解孩子,或者叫理解兒童。
父母和教師承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有限非常重要,“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一位醫(yī)生一輩子行醫(yī)生涯的概括和總結,其實也應作為父母和教師的座右銘。
正是因為我們理解兒童是不可能和需要無止境努力的事,所以我們能幫到孩子的時候并不多,真正改變他們的時候也很少,我們確定可以做的只是去陪伴他、在他難過的時候安慰他。什么是“有時”、“常?!?、“總是”,背后是我們對教育的理解。
作為父母,我們很擔心自己會做錯什么,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甚至傷害。作為教師,我們也很擔心自己會做錯什么,明明是好意,卻成為孩子所憎恨甚至一生的噩夢。越是好父母好老師越感到擔憂或者壓力山大。
實際上,對剛才這道題,有的人會從積極的方面去看待。雖然我們的影響是有限的,我們的幫助也是有限的,但是一旦確定我們能幫上忙的時候,不要猶豫。還有,當我們幫不上忙的時候,不要太過焦慮或給自己太大壓力,因為人本身有一種自愈的能力、一種成年后對過往經(jīng)驗進行重新理解和詮釋的能力,我們也叫它自我修復的能力。所以父母和教師真的不需要為一件小事耿耿于懷,或者是因為自己的不足和有限,而感到教育的無用和不可能。
02
對于低齡的兒童,我們不會輕易、甚至從不會把他一些所謂的行為問題歸結為“問題”。這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可以分兩類:第一類,是你認為是問題,實際上不是什么問題,它會隨著兒童的成長自然地消失,就像疾病會自愈一樣,反而因為你不恰當?shù)母深A和過度的擔心,這些成長中暫時的現(xiàn)象和行為被不恰當?shù)亟逃?,可能會鞏固下來成為真的問題。第二類是確實需要幫忙的問題。只有依靠幫助,他才能擺脫改善。
將低齡兒童行為問題按照原因來分類:
(1)不成熟
(2)未滿足的需要
(3)疾病、弱勢、受到嚴重的身心傷害
第三種情況一般需要尋求專業(yè)人士的支持和幫助,所以我們先更多了解一下前面兩種情況,不成熟和未滿足的需要。
先說不成熟
幾個小孩在一塊玩的時候打起來了,孩子們開始哭。你很生氣:怎么能打我的孩子呢?或者你很抱歉:我們家孩子又打別人了。有的家長說沒事,他們這會大家到明天又好了。有的家長會忿忿不平:怎么老是我們家孩子挨打?我究竟應該教孩子還手還是不還手?
實際上通過我的觀察和與孩子們討論來看,孩子處理糾紛的方式有很多種。面對這種所謂你打我、我打你的事情,我和孩子們有一次總結了12種理解和解決糾紛的辦法。也就是說,在孩子們無意識的情況下,他們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比我們認為的打和不打要豐富得多。許多類似的問題,讓我覺得是我們對兒童理解得不夠。
不成熟是什么意思?我們有時候沒有意識到,孩子們之間用拳腳牙齒解決問題,有時是溝通能力的不足。在我任教的班級中,男孩子特別容易突然地給別人一下。仔細觀察就發(fā)現(xiàn),別的孩子加入游戲或者是參加活動很自然就進去了,而他糾結半天,好不容易開口提出要求:“能不能讓我玩呢?”馬上聽到很干脆地拒絕:“不能,我們不跟你玩!”于是他很生氣,開始動手,這是一種情況。
還有的情況是,兩個人好好地說著話,一個孩子突然上去就是一下,而且下手特別地重,對方就生氣或是哭了。實際上他表達的是一種想要加入的意愿,或者是希望與人發(fā)生更多的聯(lián)系,但是他的語言跟不上。女生的情況在低幼的階段要好一些,她們特別能說,男孩子訥訥于言的更多一些。
當我們覺得哪個孩子特別愛打人,或者是我的孩子特別愛打人的時候,我們沒有想到:溝通能力的不足不能作為道德問題去解決,否則會給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非常大的壓力,非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妨礙孩子社會技能的發(fā)展。需要做的是,幫助低齡的兒童意識到自己為什么憤怒,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愿望,表達自己的愿望,幫助他們理解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講道理:“我們要團結友愛!”或者指責:“你怎么能欺負別人呢?”
情緒辨識、控制能力的不足也屬于社會技能的不足。你很苦惱:我說了很多遍,我們家男孩子就是很愛哭。我們家孩子一點點事情就會發(fā)很大的脾氣,我們?nèi)叶疾皇沁@樣,為什么會養(yǎng)出一個脾氣這么壞的小孩?不論男孩還是女孩,認識情緒,并且有意識的控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需要一個比較長的發(fā)展過程。如果僅僅強調(diào)男孩子不能哭,否則就是不堅強、不勇敢,這并不能幫助他完成情緒的認知。我們對著大發(fā)脾氣的孩子大發(fā)脾氣,也并沒有幫助他認識自己情緒,還作出控制和調(diào)整情緒的不良示范。
還有身體生長的不成熟。過早執(zhí)筆的孩子,如果被老師和家長要求寫出筆鋒,就是點由輕到重、撇從重到輕這一類的要求,他們當中成年以后握筆姿勢不正確的比例會非常高。為什么?因為低齡兒童手部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存在差異,那些發(fā)展較慢的孩子為了寫出筆鋒,就會用奇怪的姿勢加大手部力量,勾手腕、攥筆時握拳。當父母和教師提出的要求超過了這個年齡能夠達到的,兒童只能用一種不正確的方式去實現(xiàn),這時的不成熟就會引發(fā)兩方之間很多的沖突。
智力的不成熟,令孩子學習的時候“教了很多遍還是錯”。比如,我們給二年級的孩子四個句子,讓他們做邏輯性的梳理和排序,錯誤率是非常高的。但這個任務如果放到四年級去完成,絕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能夠輕松地正確排序。
理解不成熟對于改善有幫助嗎?當然有,如果你找對了原因,再去尋找與問題匹配的方法,那么情況就能得到改善。你還會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問題壓根不是問題,卻被錯誤的干預折騰成了問題——這是我們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時常過分和過度的地方。
簡單說說未滿足的需要
人餓了要吃,冷了要穿,需要與人建立積極的相互支持合作的關系……這些需要只有得到滿足,兒童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發(fā)展。孩子需要被無條件接納,滿足安全感、歸屬感的需要,滿足被關注、被尊重的需要等等觀念,整個社會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共識。
但是,當下的家庭教育容易走到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孩子還小不懂事”,言下之意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這種放縱是我們所反對的,因為低齡兒童除了需要父母教師的關愛,還有對規(guī)則、秩序,以及他們帶來的安全感的需要。教育之難在于,父母和教師要權衡,滿足他們哪些需要,怎樣滿足這些需要,才能促使兒童更好的發(fā)展,父母和教師要有對兒童需要的教育學理解,不容易。
還有一種偏頗,是所謂的“挫折教育”。事實上,人并不是因為吃了很多苦而變得更堅強,也不是因為吃了很多苦而再也不覺得苦,當人為設置的困難障礙破壞了兒童與父母、教師乃至社會的關系,破壞了兒童對自我的認知和認同,就是傷害他們而不是在教育他們。
03
當你能夠從以上三點去分析一個低齡孩子的所謂的各種行為問題的時候,接納才成為一個事實。因為接納不是說由著他愛干嘛干嘛、想怎么鬧怎么鬧、做不好就算了,這個不叫接納。接納的意思是明白真正的原因,然后幫助他面對挑戰(zhàn),幫助他解決問題。
其實我們說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時候,重點在“自己”這兩個字,遺傳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激進派認為超過90%。這個部分所謂的出廠設置對人的影響,是我們目前還不大了解的,且不可能讓孩子回爐重造,給他換一個基因。人的教育,只能基于他的先天特性,讓他擁有更好的可能。所以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不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你或是優(yōu)秀的其他人。
在這個過程當中,可為的部分必須是基于對孩子的理解進行的。一個精心養(yǎng)育孩子的父母,一個用心教學的教師,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不是不愛、不管,而是過度的操控心,急于判斷對錯,或想到一個后果自己嚇唬自己。
再就是忘記了孩子在變。他變了,你就相應地做出新的理解和變化,得跟上孩子的變化,否則你會覺得,孩子越來越不好教了,越大就越不聽話。其實不是這樣。每走一步,當你覺得不好和有困難的時候,好的一面是孩子更有力量了。當他有事再不告訴你的時候,甚至開始撒謊,說明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把握這件事情、控制這個事情。所以,我覺得作為父母和教師,對成長應該有一些更好的理解。
新材料新裝飾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包裝世界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農(nóng)機使用與維修
農(nóng)業(yè)工程 - 國家級期刊
決策探索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文理導航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
甘肅畜牧獸醫(yī)
農(nóng)業(yè)科技 - 省級期刊
青少年體育
體育 - 國家級期刊
中國物流與采購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中國建材科技
合作期刊 - 國家級期刊
美術大觀
合作期刊 - 省級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