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 | 最重要、也最困難的是:準確
不用“好詞好句”
據(jù)我的觀察,學校語文課在教寫作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2個常見問題:
①?過分強調“標準格式”。比如我估計每個孩子在學習寫作之初都遇到過“有的……有的……還有的……”這種句式。
再比如作文的開頭“概括加點題”,比如作文題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孩子就會寫“我遇到過很多事情,有的……有的……有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招了沒?
②?過分強調“描寫”。要求孩子加上一堆的形容詞,所謂的“好詞好句”,比如把“爸爸對我說”寫成“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以及要求孩子加上一堆所謂的“細節(jié)”,但卻跟故事主體沒有任何關系,純粹是為了描寫而描寫,比如寫人的文章開頭必定要來一段“外貌描寫”: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子、櫻桃小口……
實際上,以上這些:都不需要。
不僅不需要,反而可能有害。
??束縛孩子,讓他非常別扭、很難受。比如我有個學生,有段時間每周末寫命題作文,老師會把每一個段落要寫的內容、以及寫的形式都規(guī)定好,必須按照規(guī)定格式寫。但孩子的想法和經歷是多種多樣的呀!剛好填不進去怎么辦?
再比如所謂“描寫”。不同的孩子各有自己的特點:有些比較冷靜、理性,所寫的作文更注重邏輯,沒有太多感性的內容;有些比較好動,所寫的作文節(jié)奏感會很強,但對細節(jié)就不是那么的注重……千篇一律地要求“描寫”,對這些孩子來說就會非常痛苦。
很多孩子“不喜歡寫作文”,其實原因就在于此:他們被要求以某些讓自己感覺非常別扭的(并且是無意義的)方式寫作文,整個狀態(tài)都是擰巴的。沒人會喜歡做這樣的事。
??縱容孩子偷懶。對固定格式和“好詞好句”的強調一方面束縛孩子,另一方面又縱容孩子不用思考、不用努力去找出合適的詞句表達真實的感受——只要把現(xiàn)成的詞句“套”上去就可以了。
爸爸只要跟孩子講話,就是“語重心長”的。
孩子根本不用去回想、去思考:在我所寫的這個情境里,爸爸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他的情緒如何,他是用什么方式跟我講話的,他為什么會采取這樣的方式……我應該怎么樣去把這些內容表達出來。都不用,只需要寫上“爸爸語重心長地說”,就好了。
很多學生都曾經跟我說,同學的作文只要加上一堆所謂的“好詞好句”,其實沒有任何實質內容,但老師就給高分。
包括我前面說到的開頭和結尾“套路化”的問題,為什么很多孩子明明覺得很無聊,但還都在那樣寫?因為那樣最省力啊。直接拿過來用就好了。不用思考,不用為自己所寫的“這一篇”作文去創(chuàng)造新鮮有趣的、恰到好處的新形式——后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2個“基本要求”
那么,怎么糾正這兩個問題呢?
我們應該怎么教孩子寫作呢?
其實從我們家孩子一年級、剛開始寫作時,不論是做“看圖寫話”、還是就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作文,我對他的要求就只有2個:
清晰、準確。
①?是否條理清晰,文句清楚,包括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重復啰嗦的地方、語法是否正確,以及講述的順序是否合適、避免顛三倒四的情況,等等。這是所有作文共通的要求。
◆ 通常在寫作之前,我會要求孩子先“想清楚”。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思維導圖,把要寫的內容都列出來,進行整理,排列好邏輯關系和寫作順序……都列清楚了以后,再動手去寫,就不容易亂。
◆ 在寫完以后,自己做一次檢查。默讀、或者大聲朗讀一遍,看看有哪些地方讀起來不夠“順”,就說明沒寫清楚,需要調整。這一步尤其對剛開始寫作的孩子特別有效,很多孩子的作文里容易出現(xiàn)的語句問題(比如語句不完整,或重復啰嗦),都可以被發(fā)現(xiàn)、被改正。
②?是否與寫作對象相符。在“看圖寫話”中,就是從圖畫“翻譯”到文字的過程中,畫面中的主要信息是否都被傳達到了。在自由寫作中,就是你想寫的那個東西(事情、人……)是否被如實地展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寫作中的準確性問題。
這個要求幾乎很少被提及,但在我看來,卻是寫作中最重要、事實上也最困難的事。
最高標準是“準確”
那為什么說“準確”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呢?
這件事看起來實在太基礎了,一點兒都不花哨,好像也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不炫技。所以對它的重要性,我覺得大家都能認可,但認識很可能不足;至于說它的困難程度,就大大被低估了。
“準確”,在我的定義中,就是以文字表達出來的,與試圖表達的對象,兩者之間的匹配程度。相符的程度越高,就越準確。但由于語言文字的局限性,肯定是無法做到100%準確的,所以這是個“可以無限接近,但無法完全達到”的目標。
要達到“準確”,我們需要:
①?透徹理解所寫的事物(事件、人物……)。包括定位這種事物的特點,以及區(qū)分它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差異。如果沒有透徹理解,“準確”就無從談起。
但事實上,光是這一步其實要求就已經很高了。不僅包括觀察能力,還包括分析能力,很多事情并不只是表面上的那個樣子,對吧。要做到這一步,就得有比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還有,學習和研究的能力。我經常跟學生說:如果你寫到某個內容,就必須對它有了解、有把握,不能糊里糊涂、不能一知半解。換句話說:你不能寫自己都不了解的內容。
那如果寫作過程中涉及到了怎么辦?查資料,或通過其他任何能找到的途徑,想辦法先弄清楚,然后再下筆去寫。
②?找到與之完全相符的文字形式。這里面包含的層面也很多:具體到詞語的選擇、句式的安排、順序的排列,抽象到節(jié)奏的把握、風格的定位……總之,文章要盡可能貼近所寫的對象。
有些孩子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會喜歡模仿某些作家、作品的“風格”。但我經常說:內容帶動形式。所有的風格都要盡量貼近、適合所寫的對象,才是最好的。反過來說,你能透徹理解寫作的對象、找到正好適合它的文字形式,就能創(chuàng)造出這篇文章的最佳風格。
而要做到這一點,用現(xiàn)成的套路、現(xiàn)成的詞句肯定不行。你就得誠實地思考,竭盡全力去找出最貼近所寫對象的文字,甚至為你所寫的對象去“發(fā)明”最適合它的表達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有困難,會有“怎么都想不出該如何寫”,乃至“怎么寫都好像還不太對”的時候,絕對不是套用“好詞好句”那么簡單、快速的。
但是,一旦養(yǎng)成了追求“準確”性的習慣,寫作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層面。一切就都豁然開朗了。